排毒健康養生知識分享

排毒123,健康真簡單

如何預防治療大腸癌

如何預防治療大腸癌-大腸癌症狀徵兆有哪些?大腸癌如何預防及診斷?大腸癌飲食注意事項,大腸癌種類有哪些?大腸癌復健治療?

大腸癌成因:
一直以來,西歐、北美等國家的大腸癌發率甚高,大都認為高動物蛋白、高脂肪和低纖維的飲食是發病的因素。 近年來,本港的大腸癌新症不斷上升,比十年前增加超個二成,這可能跟我們飲食習慣西化有一定的關係。

大腸的功能:
食物經胃部進入小腸,小腸吸收食物的營養後,便將剩下渣滓運進大腸。大腸的功用是負責吸收水份及電解質。在吸收過程完畢後,無用的渣滓便會經直腸由肛門排出體外。
大腸癌包括發生在結腸、直腸及肛管內的癌病。而其中百份之七十以上是發生在乙結腸及直腸 。

大腸癌病徵:
大腸癌的臨床表現相當多,而且容易混淆及忽略,隨著大腸癌所在位置不同,臨床上出現症狀也不同。我們通常以橫結腸的中點來區分為左、右側大腸,左側大腸因為離肛門較近,所以容易出現肛門出血的症狀,同時也因為左側大腸較細,較容易因腫瘤長大而壓迫使糞便變細、便祕、腹瀉,甚至使腸道阻塞。右側大腸因管徑較大,很少引起阻塞,較典型的症狀為慢性大腸出血而造成貧血,但是因為血液與糞便混合,病人往往不易察覺到出血,有時候反而是便祕及腹瀉交替發生,這種大便習慣的改變是唯一的症狀,但是如果等到摸到腫塊或體重減輕時才發現,常常不是早期了。總括來說有大便出血、排便習慣改變、腹隱痛等症狀。但腫瘤所在部位不同,症狀亦有所差異:

  • 〔一〕右側結腸管腔較大且殘渣為液體狀,功能以吸收水份和電解質為主,故病徵有腹瀉、下腹隱痛、貧血、食慾不振、噁心、嘔吐等。
  • 〔二〕左側結腸管腔較窄且殘渣為固體狀,功能以貯存大便為主。故出現大便帶血及黏液,大便次數增加。並易發生腸梗阻、腹痛、便秘和陣發性腹痛等現象。
  • 〔三〕直腸及肛管癌的早期徵狀為肛門不適或有下墜感,有隨時都想大便之感,大便有黏血液、大便次數增加,細心觀察可見大便變幼如絲帶。病者有肛門痛,排便時加劇,並有鮮血排出。

以上病徵往往與痔瘡、肛裂或腸炎相似,因而被患者忽略,病情可能因此而惡化。

大腸癌診斷:
〔一〕肛門指檢–由於約有五成的腫瘤發生在肛管和直腸內,醫生可通過這簡單的方法來得到初部的診斷。
〔二〕內窺鏡檢查–內窺鏡可依照檢查的部位區分為乙狀腸鏡、堅硬的直腸鏡可伸入直腸20公分,和柔軟的光導纖維內窺鏡更可伸至60公分,直達盲腸,可觀察整個結腸,並可取得活組織作病理化驗,對早期發現甚有幫助。 鋇劑造影可顯示大腸癌腫
〔三〕鋇劑灌腸X光造影檢查是診斷乙結腸和直腸癌的有效方法。
〔四〕血液中的CEA,又稱腫瘤胚胎抗原,是從大腸癌細胞分離出來的,即正常細胞所沒有的,因此它在血中的濃度會隨著大腸癌的發展而升高。手術後,CEA可助偵測大腸癌有否復發。

1.大便潛血反應測試: 早期實驗已證實用大便潛血反應可檢測到很高比率的早期癌症。所謂潛血的反應,是偵測肉眼看不出的大便出血現象。陽性反應的原因可能是食物中含有過氧化酵素活性、良性胃腸道出血:如痔瘡或憩室或胃腸道瘜肉或腫瘤出血。陰性反應可能是沒有胃腸道出血,或出血未超一定上限或腫瘤病變的出血為間歇性。

2.肛門指診和硬式乙狀結腸鏡: 在臺灣,大腸直腸外科門診檢查,包括肛診及硬式乙狀結腸鏡。約半數的直腸癌位於肛門指診可檢查出的範圍內,而約半數的大腸直腸癌位於硬式乙狀結腸鏡可檢查出的範圍。

3.乙狀結腸鏡: 硬式(rigid)和軟式乙狀結腸鏡(flexiblesigmoidoscope)是重要的檢查工具。硬式乙狀結腸鏡長度25公分,而軟式乙狀結腸鏡則為60公分。硬式乙狀結腸鏡,較易操作,門診即可檢查。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深度則可較長,但須於檢查前灌腸。乙狀結腸鏡檢查相當安全,偶有合併症(如穿孔),但非常少見。對有肛門出血、貧血和腹痛之病人,乙狀結腸鏡應與鋇劑灌腸照影相互配合。

4.鋇劑灌腸攝影: 鋇劑灌腸攝影(bariumenema)是最常用於評估結腸問題的檢查之一,但可能忽略部分的瘜肉及癌症的病灶;雙對比鋇劑照影(doublecontrastbariumenema),則可偵測出較小的病變。

5.大腸鏡: 大腸鏡(colonoscopy)是評估和治療大腸癌的利器。現代使用的大腸鏡檢安全且易於操作,對於有症狀的病人做大腸鏡或雙對比鋇劑照影,何者為優,目前仍有一些爭議。大腸鏡經常被運用在鋇劑灌腸檢查有不正常之再確認。如瘜肉確定是良性則可同時切除;如無法切除必須切片檢查,且再確認其他結腸處有無同時發生之腫瘤病變。

大腸癌治療:
手術切除是醫治大腸癌的主要方法。切除範圍包括腫瘤和周圍一段大腸,以及附近淋巴組織。醫生然後將剩下的兩端大腸接駁。
對於直腸癌,醫生需按腫瘤的位置而選擇不同的切口。若癌腫太接近肛門,醫生便需將肛門及附近組織切除,將大腸末端在腹壁拉出,縫在腹面,稱為「造口」或「假肛」。以後病人便需在造口的位置貼上造口袋,以收集排泄物。
另外,有部份病人需在手術後,接受抗癌藥物或放射治療以減低復發機會。
其他輔助療法有放射治療、化學藥物治療及免疫療法等。
在手術後的二至三天,因腸胃末開始活動,故不可飲食。但若腸胃開始活動後,病人便可飲少量水份,逐漸可飲流質,然後吃粥,再慢慢回復正常飲食。
通常在手術後三至四天,腸部開始活動,便會排出氣體,繼而是水質糞便,之後是稀糞,當有正常飲食,便會有正常大便排出。

如何及早察覺大腸癌:
一般估計,病人有了症狀到手術治療之時,往往已浪費了不少時間,所以最重要是人人提高警覺,若發現大便習慣改變,如增加次數或便秘、大便見血、大便變細、裏急後重〔大便後仍想再大解〕等症狀,應立即接受專科醫生的診斷和治療。早期的大腸癌,治癒率相當高。

大腸癌的預防:
由於大腸癌與長期進食高脂肪食物有關,因此,我們應該盡量減少脂肪的攝取量和多進食高纖維質的食物。纖維是指生果、蔬菜、五穀類及豆類那些不能消化的部份。高纖維食物有助減少身體吸收脂肪量和幫助排泄,能預防大腸癌。
另外,研究亦證實運動能減低大腸癌的發病機會。原理可能是:體力勞動有助加速大腸的蠕動,縮短糞便通過大腸的時間,從而減低大腸內膜接觸糞便內致癌物的機會,因此大大降低危險性。適量的運動如每星期進行三小時快步走的運動,能有助減低患上大腸癌的機會。運動量愈大,相對的益處也隨著增加。

相關閱讀: